北沙河大橋建造之初的樣貌(攝于1905年)
日前,百年京張鐵路上歷史遺存之一——南沙河鐵路橋被拆除。就在近日,比其規模更大的北沙河鐵路橋也進入了生命倒計時。
它是京張鐵路長度排名第二的橋梁,始建于清末1905年。一位現場施工負責人證實,南沙河大橋和北沙河大橋被拆后,都將在原地建造新橋。
現場百年大橋的16座橋墩依次被拆
通過十余年的實地走訪、全線文物普查,今年6月,鐵路文化學者王嵬的新書《我的京張鐵路》出版。書中有3頁記述北沙河16號橋的歷史變遷,而令其嘆息的是,書中的照片不久即成為老橋的遺照。
1997年出版的《北京市昌平縣地名志》記載,北沙河大橋始建于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共16孔,全長168.8米,因跨越北沙河而得名。位于北京市昌平區、京藏高速公路朝宗橋以西大約700米處。
如今大橋16座橋墩,正由南向北依次被拆除。8月28日,記者探訪時,正拆到第9號橋墩。青灰色的水泥橋墩,歷經百余年的重壓,依然硬朗挺拔,但在破碎錘面前卻不堪一擊,碎成無數混凝土塊,鋼筋被回收、混凝土塊淪為建筑垃圾。
游走在拆除現場,王嵬除了拍攝照片、錄制視頻,只得撿拾了兩塊橋墩拆下的混凝土疙瘩,塞進攝影包留作紀念。“這可是100多年前的混凝土啊!”
在施工現場,一名在老橋上進行安保的工作人員說,拆除老橋是為建新橋,大約明年就能建好,腳下這座橋太老了、不行了。但由于橋墩內有鋼筋,拆除起來并不容易,一邊噴水一邊用破碎錘砸擊。其還透露,聽說大橋要拆,還有一些老干部來合影留念。
一位現場施工負責人也證實,南沙河大橋和北沙河大橋被拆后,都將在原地建造新橋。
盤點歷史超百年京張鐵路第二長橋
如按照長度排列,京張鐵路第一長橋是懷來河56號大橋,7孔,總長213.36米。1927年因河道變遷改為5孔,長度縮短至152.4米。最終于1954-1955年停止使用。、
第二長橋就是此次被拆的北沙河16號橋,大橋建造之初,設8孔正橋、10孔便橋,約125米長。全線通車后不久,便橋改為正橋,總橋長達168.8米。2017年停用并拆除。
第三長橋是金龍口99號橋,總長153.28米,現在仍正常使用。
縱觀京張鐵路,北沙河大橋雖不是京張鐵路長度最長的橋梁,但在使用超過100年的大橋中,長度卻數第一。
京張鐵路在1909年全線通車時共有橋梁123座,其中保存較好的有27座、20座略有改造,自然損壞15座、人為拆除51座、原址重建橋梁10座。
調查北沙河老橋未獲文物認定
記者查閱《北京文物地圖集》以及昌平區文化委員會網站的文物列表,均未收錄北沙河鐵路橋。也就是說,北沙河大橋雖然是京張鐵路的歷史遺存,但并非官方認定的不可移動文物。
京張鐵路南口至八達嶺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該區段并未包括北沙河大橋。
對于京張鐵路來說,北沙河鐵路橋是獨一無二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京張鐵路我國自主修造的第一條干線鐵路,線性工業文化遺產,但尚未獲得整體保護。像西直門站是市級文保單位,清華園、清河站站系文物普查登記項目(最低級別文物),還有很多老站房、老車庫、老水塔等配套建筑和北沙河鐵路橋一樣,未能獲得官方的文物認定,隨時可能被拆除。
前中國鐵道博物館副館長、中國鐵路史研究專家告訴記者,南北沙河兩座大橋被拆,讓他非常焦急。“京張鐵路作為中國第一條由國人自行設計建造、自行管理的鐵路,不能僅僅保護某一段,而是要進行整體保護,盡量延長文物的壽命、維護其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