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建新聞12月3日電 (林濤)國內首座高鐵跨海大橋——福廈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目前工程建設已進入攻堅階段,施工單位中交二航局施工人員借助各種信息化、裝備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手段組織施工,有效提升了工程進度和質量,確保了工程建設的扎實推進。
新建福廈高鐵連接省會城市福州和經濟特區廈門,是福建省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通道,也是福建省內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鐵。泉州灣跨海大橋起于泉州臺商投資區,跨越泉州灣進入晉江市、石獅市,全長20.287公里,是福廈高鐵重點及關建控制性工程,與現已建成通車的泉州灣跨海公路橋相距僅85米,兩橋并行跨越泉州灣,其中,跨海部分橋梁長度約8.9公里,共計167個海中墩,主跨為緊鄰斜拉橋,由3個70米長的連續鋼構橋組成。
隨著初冬的到來,福廈高鐵工程建設進入黃金時期,大橋橋墩承臺是施工過程的重中之重,大部分承臺為標準矩形高樁承臺,其中,45個約占全橋三分之二承臺都采用無封底鋼混組合吊箱施工藝。與傳統施工工藝相比,無封底鋼混組合吊箱壁體適用于大潮差,低水位高樁承臺的施工工藝,壁體之間采用鎖扣連接,拼裝施工操作簡便,周轉使用快,不僅節省了混凝土及鋼材的用量,避免了大型水上設備的投入,降低了施工成本,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實用性。
橋梁的鋼構設備是橋梁的重要構件,為確保其質量,中交二航局橋梁鋼筋加工廠嚴格按照“安全操作規程”對每道工序進行嚴格把關,用手機掃一掃告示二維碼,就能了解設備工裝特點和操作規范。而橋箱梁混凝土養護一直是困擾現場施工的一個難題,建設者自行改進研發了箱梁自動化保濕養護工藝,由繼電器控制時間對箱梁進行定時自動噴淋,噴灑過程均勻,養護效果明顯,進一步提高了混凝土的養護質量。
目前,中交二般局福廈高鐵項目部正加緊施工,充分利用冬季施工的黃金期,把智能建造技術應用在跨海大橋建設的全過程中,努力實現福廈高鐵首座跨海大橋建設的“大型化、工廠化、標準化、裝配化”。(完)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中國橋梁網,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