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大橋在橋梁景觀上首開先河,夜景尤其迷人。記者 陳理杰 攝
晨報記者 雷妤
20年前,1999年12月30日,一橋飛架東西,廈門海滄大橋正式建成通車。6公里的大橋,把被海水阻隔的廈門島與海滄區連成通途。
串起鷺島光華,海滄大橋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帶著信息流、資金流來來往往,這座曾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打開了島內外加速融合的新格局。
20年,一座橋,改變一座城。昨日,晨報記者探尋海滄大橋建成通車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
籌備時
花費一年時間研究風向
1996年12月18日,海滄大橋破土動工,到1999年12月30日海滄大橋全橋順利通車,前后只用了3年時間,創下同類橋梁建設速度之最。
曾超,曾任廈門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今年剛剛退休。上世紀90年代,他作為海滄大橋建設常務副指揮長、技術總負責人,參與了海滄大橋建設全過程。
“1993年初到公司時,我就參與了海滄大橋的前期工作?!标P于這段歷史,曾超記憶猶新,對于一項大工程來說,前期研究往往歷時很長。他透露,1989年在建廈門大橋時,廈門就開始謀劃建設海滄大橋。
籌備建設海滄大橋時,專家們重點研究了如水文、地質、氣象、環境等多方面的問題。拿風向來說,為了收集海滄大橋周邊的風向情況,還在火燒嶼設立氣象觀測站,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收集研究。
此外,在設計考慮上,海滄大橋本身也是一件工藝品。曾超說,以前中國的橋梁大多只注重功能不重視美觀,海滄大橋在國內首次系統對橋梁做了景觀設計,在橋梁景觀上首開先河。
臨通車
經受12級臺風“洗禮”
當年,我國的大跨境懸索橋處于剛起步階段。在這種背景下,海滄大橋在國內首次采用了三跨連續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設計新技術,成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鋼箱梁懸索橋”,代表著20世紀中國建橋的最高成就。
曾超回憶,海滄大橋采用新技術主要基于三點考慮:首先,這種橋梁結構抗風性比較好;其次,這種橋梁更美觀;此外,三跨連續行車舒適度高,中間沒有伸縮縫,行車就不會有顛簸感。
1999年10月,一場超過12級的臺風正面襲擊廈門,當時海滄大橋還未通車,當眾人都捏了一把汗時,曾超卻很有自信。因為在這之前,他已把海滄大橋的實驗模型放到四川綿陽國防科工委的風洞實驗室做過實驗。果不其然,臺風過后,海滄大橋毫發無損,展現了海滄大橋的高標準、高質量。
9年后,海滄大橋獲評“詹天佑獎”,這是我國土木工程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2014年,海滄大橋又榮膺“改革開放35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是福建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工程項目,這些獎項充分證明了海滄大橋質量“過硬”。
通車后
車流與日俱增成最大考驗
20年來,海滄大橋不僅是廈門島與外界聯系的第三條重要通道,很長時間里它還是島內西向出海的唯一通道,大大緩解了廈門進出島的交通壓力。
“大橋初開通時,一日的車流量僅2萬-3萬輛次?!痹寡?,這20年來,海滄大橋面臨的最大考驗之一是與日俱增的車流量,“長此以往的超負荷運載,對僅7厘米薄的鋼橋面鋪裝傷害較大?!辟Y料記載,海滄大橋建成以來總共經歷了2002年、2005年、2013年的三次大修,主要是針對橋面的修繕。
據廈門市交通運行監測指揮中心統計,2018年,海滄大橋進出島車流量占“四橋一隧”總車流量的29.2%,分擔三成進出島車流量。2019年5月5日,海滄大橋車流量最大值達到19.18萬輛次,已超過設計標準近4倍。
展未來
與地鐵2號線形成“互補”
“要致富,先修路?!睆B門是座孤島,要發展,不僅要修路,還要架橋建隧,打通與大陸聯系的“生命線”。
這20年來,海滄大橋改變的不僅是速度,還有一群人的生活方式、一座城市的發展格局。
“海滄大橋的建設有效改善了廈門西向進出島交通,對廈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痹趯<覍W者看來,海滄大橋極大推動了城市格局、產業結構、人文內涵、公共服務、生態文明等方面的跨島發展。
2019年12月26日,地鐵2號線開通運營第二日,廈門市交通運行監測指揮中心數據顯示,進島方向擁堵指數為4.57,比前一周同期降了一半。作為曾經島內西向出島的唯一通道,海滄大橋已奉獻了20年的韶華,如今有了地鐵2號線“加盟”,將與海滄大橋形成互補,共同為推動跨島發展做出貢獻。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海西晨報,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