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湖過江大橋是在2019年10月公示了項目詳細規劃方案。
方案中明確提出
隨著南昌市一江兩岸的城市空間格局的形成,跨江交通壓力日益增加,尤其生米大橋以南地區近10km范圍無跨江通道,制約九龍湖組團、蓮塘組團的發展,亟需加強跨江通道建設,助推跨江聯動發展。
據規劃,九龍湖過江通道(撫州大街-東蓮路)定位為城市干線性主干道,項目西起撫州大街,東接東蓮路,連接九龍湖新城與象湖新城,未來打通振興大道還將連接蓮塘片區。
贛江東岸與西岸段規劃紅線60m,采用主輔路形式建設,主線雙向六車道輔道雙向四車道??缃我巹澕t線40m,雙向八車道+人非通道,規劃采用橋梁形式建設。
在今年5月,項目啟動了方案設計招標,6月完成了審議。近日,項目的橋梁主體規劃方案也正式出爐。
據了解,九龍湖過江大橋以“舞動洪城”為主題,通過“舞動”騰飛的翅膀,彰顯了贛江人民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與傳統中承式系桿拱橋相比,該項目主橋設計為新型中承式無風撐外傾蝴蝶拱,橋面以上的拱肋部分不設置橫向支撐, 拱肋三角區不設置豎立柱,極大的提升了中承式拱橋的立面景觀效果,為同類型拱橋設計開辟了新思路,充分體現了南昌生態宜居、產城融合的健康發展風貌。
據了解,九龍湖過江大橋項目業主為 南昌市政公用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總投資27億元,項目定位為城市干線性主干道,連接九龍湖、蓮塘片區,里程約3.5公里。
項目預計2020年11月開工。
根據規劃顯示,南昌九龍湖過江大橋工程西起三清山大道,東至撫生西路,主線長約4.7km,其中跨江段約1.5km。工程包括九龍湖大橋主橋、引橋、兩岸接線立交及引道工程。
全線新建跨贛江特大橋一座:九龍湖過江大橋主橋,該橋為飄帶形中承式系桿拱橋,主跨268m,兩邊跨徑各80m。全線共設計了立交2座:三清山大道立交、沿江南大道立交;上下匝道2對。橋梁面積約22萬m2。
該過江通道定位為城市干線性主干道,連接九龍湖、蓮塘片區,項目總投資約36億,建安費約26.5億。項目預計2020年11月開工,2023年12月完工,未來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又一條連接贛江東西兩岸的跨江通道,也將拉近南昌縣城南片區與九龍湖片區的距離。
該項目建成后又將是贛江上的一座風景地標!
目前,南昌已有六座過江大橋,一條過江隧道,另有一條過江隧道,二七隧道在建。南昌目前擁有6座跨江大橋一條過江隧道!
八一大橋
圖片作者:吳新靈萬勍馬悅
歷史最為悠久的是八一橋,它建成于1936年,原名中正大橋,系木面橋梁。1949年大橋進行了改建,并更名“八一大橋”。1995年11月5日,南昌動工興建新八一大橋。新八一大橋位于原橋上游50米處,全長3000多米,是江西第一座斜拉橋,也是南昌最長的一條斜拉索橋。
南昌大橋
圖片作者:吳新靈萬勍
南昌大橋位于八一大橋上游,是當時國內最長的雙層公路大橋,也是省內第一座雙層汽車、人行雙層橋,日通過能力5萬輛,于1994年元月10日建成通車。
贛江大橋
贛江大橋則位于八一大橋下游,建于1958年,只是在兩旁附設了單行公路,通行能力有限。
生米大橋
圖片作者:吳新靈萬勍
生米大橋位于南昌大橋上游約5.3公里處,大橋全長3880米,寬35米,雙向八車道,由于毗鄰生米鎮而得名,于2006年4月30日正式通車。
英雄大橋
英雄大橋位于洪都北大道處,大橋全長約9500米,寬35.5米,雙向8車道,橋塔采用獨柱斜塔,塔高約150米(橋面以上高128米),英雄大橋的塔柱有79度的傾斜,像這種類型、這樣規模的斜拉橋在全國還是第一座,于2009年2月28日正式通車。
朝陽大橋
朝陽大橋全長3.2公里,雙向8車道,位于南昌大橋與生米大橋之間,2015年5月18日正式通車。它成為江西第二座、世界第五座汽車人行雙層橋。按照朝陽大橋的設計通行速度,從紅角洲到朝陽新城,只要10分鐘就足夠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快速通道。
富山贛江特大橋
富山贛江特大橋是南昌市在贛江上的第七座跨江大橋。大橋東起于南昌縣東新鄉清潮魏家,西至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生米鎮常湖村,全長3037米,寬33.5米,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大橋建成后,昌南片區和九龍湖片區的群眾將無須繞行生米大橋,車程可以縮短30分鐘左右。同時,也將大大緩解生米大橋及周邊道路的交通壓力。
紅谷隧道
紅谷隧道是江西第一座越江市政隧道,位于八一大橋和南昌大橋之間,過江段下穿贛江,東(右)岸主線穿過贛東大堤與沿江中大道相接,匝道往東北方向延伸接入中山西路,往東南方向延伸接入朝陽洲中路,西(左)岸穿過贛江大堤、贛江中大道與紅谷灘新區主干道怡園路相接。紅谷隧道于2017年7月7日正式開通,實現南昌人民3分鐘穿越贛江的夢。
素材來源:南昌發布綜合南昌晚報、洪城時刻、城市向上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南昌發布綜合南昌晚報、洪城時刻、城市向上,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