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不利的2020,疫情還未消去,又遭洪水侵襲。
從6月份開始,江南、華南、西南多地普降大雨,持續的暴雨引發了洪澇地質災害。水位升高、河水倒灌、堤壩決堤、房屋沖毀。
重慶,連續的暴雨引發了山洪,洪水從三樓住戶家中穿窗而出,傾瀉直下:
圖片來自網絡
廣西,一整棟住宅樓房直接被洪水沖垮倒塌:
圖片來自網絡
川黔鐵路線上,洪水瞬間漫過了鐵路。
圖片來自網絡
江西鄱陽湖湖區,發生超警戒3.85米左右的洪水,水位甚至超過98年的大水,"桑田"變成"滄海":
圖片來自網絡
還有許多的南方城市,城市內澇漫過房屋,勢不可擋,嚴重威脅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圖片來自網絡
當然,在這些被損毀的建筑中,有很多珍貴的古跡、古橋也同樣難于幸免,不禁令人唏噓。你們經歷了無數歲月的侵蝕,卻最終還是沒能熬住歲月的絲絲纏繞。
800歲彩虹橋、500歲鎮海橋、400歲樂成橋,盡數垮塌。今年南方進入汛期以來,全國已有70余座文物橋梁受損,總計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受到損失,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7處。
01 湖南張家界馬頭溪風雨橋
圖片來自網絡
馬頭溪風雨橋位于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鎮韭菜埡村,修建于明末清初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因其獨具特色的民俗而成為張家界知名旅游景點。
圖片來自網絡
02 江西婺源彩虹橋
7月8日,江西婺源800多年彩虹橋部分橋面被洪水沖毀。
隨后立即發了“彩虹令”,全面查找被沖走的構件,目前,兩根大梁已經找到了。
彩虹橋建于南宋時期,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是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古廊橋之一,被譽為“中國廊橋史上的絕版”,是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3 安徽黃山市鎮海橋
鎮海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黃山市中心城區最古老的明代石橋,被許多人稱為“安徽第一橋”。擁有近500年歷史的它,在7月7日被山洪沖毀。
它是明朝嘉靖15年(1536年)初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
總長度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是安徽省現存的長度排在前20位的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石拱橋之一。
1934年5月,郁達夫來到屯溪,曾在新安江邊夜泊,留下絕句:“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
對于當地人來說,看到它沖毀的那一刻,好像心里突然就缺了一塊。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03 安徽旌德縣樂成橋
安徽旌德縣,樂成橋(俗稱“三溪大橋”)7月6日被沖毀。
最先出現損壞的是4號橋墩處,由于洪水不斷沖擊,最后造成橋體大面積垮塌。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樂成橋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清初被洪水沖毀,康熙年間由眾人集資重建。
它是11孔石拱橋,長約150米,寬約6米,高約9米,是宣城境內現存最大的古橋,也是皖南第二大石拱橋,曾是旌德通往太平和涇縣的交通要道。2004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康熙年間進士,曾先后任內閣學士、禮部侍郎、河南巡撫的汪灝督修河工來到旌德,見到這座大橋贊嘆不已,曾作詩道:
| 高人志達阻,長梁駕清潯。七十二丈虹,蛟龍不敢侵。
圖片來自澎湃新聞
然而現在,17孔只剩了4孔,令人唏噓。
堅持了幾百年的古橋,這次卻扛不住了。
04 四川達維會師橋
1935年6月12日,紅四方面軍第九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四團與中央紅軍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在達維橋上勝利會師。
2006年6月25日,達維會師橋作為阿壩紅軍長征遺跡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可惜的是在6月27日,被水沖毀,只剩橋墩。
05 蒙古伸臂橋
道光七年修建的,也在這次洪水中被沖毀了。
哈爾橋、阿斯久橋等古橋,也都被洪水沖毀了。
目前,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門成立防汛搶險應急組織,開展防災減災和受損文物善后保護工作,全力搜集、保存好文物構件或者部件,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
文物局將密切關注和督導各地文物防汛安全工作情況,并根據各地文物受損實際,在災后文物修繕修復經費和技術上給予重點指導和支持。
盤點:損毀的文物后續有何計劃
鎮海橋維修計劃已上報,彩虹橋征集原木構建
7月7日9點35分左右,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鎮海橋一處橋墩水毀,其后,橋面被沖毀,橋墩受損嚴重。7月7日、8日,安徽省文物局主要負責人古橋梁專家、古建專家等趕赴現場察看。
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于7月13日通報稱,7月10日維修項目計劃書已報省文物局,力爭以最快速度報國家文物局審批,并聘請專業隊伍適時對原構件組織打撈,盡最大可能收存原有建筑材料。除鎮海橋外,這次洪災導致黃山市多處古村落、古建筑不同程度受損,該市按照國家和省文物局的要求,全面排查、加強維護。
7月8日下午,江西婺源縣大鄣山鄉、清華鎮一帶河水猛漲,清華鎮800多年歷史的廊橋——彩虹橋橋面被洪水淹沒超1米。受洪水巨大沖擊,彩虹橋東端引橋至二號橋墩之間的橋面(兩廊一亭)被沖毀,其余橋體基本完好,淹沒在洪水中的“燕嘴分水”橋墩依舊無恙。婺源彩虹橋建于南宋,是全國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設計最為科學的一座古廊橋。
其后,婺源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發布“尋木啟事”,稱婺源將組織專家會商,立即著手彩虹橋的修復工作,為此全網尋找被洪水沖走的原木構建,撿到并歸還的市民或游客將授予“彩虹之友”榮譽稱號,并終身享受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景區免門票待遇。
6月20日上午,襄陽城墻東門向南約150米發生長度十余米垮塌。由于長期受雨水侵蝕滲透,此次城墻東段中部墻體局部垮塌,隨即開展搶險保護。
7月6日13時,安徽省旌德縣明代樂成橋被洪水沖塌。樂成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宣城境內現存最大的古橋,也是皖南第二大石拱橋,2004年被確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發布通告稱,未經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打撈、翻動、轉移樂成橋石構件。
文物古建保護如何開展?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洪水退去后,首先需要將文物防災減災作為重要內容,納入防災減災體系。在重大自然地質災害中,將文物作為重要財產,統一協調實施搶險救災。
其次是開展文物災害風險評估,在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影響文物本體安全和環境風貌的前提下,將建筑加固、防震、防滲、泄洪等文物防災抗災措施,作為文物修繕內容予以同步考慮、同步設計、同步實施。
同時,深入挖掘一些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等本身具有的獨特防災體系和抗災功能,充分發揮其在現代城鄉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故宮科學的排水系統使其600余年始終未遭水害,四川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安徽壽縣古城城墻石堤岸、涵洞、月壩等系統沒計構成了完善的城市防洪體系,贛州古城“福壽溝”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統等,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防汛抗災作用。
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防患于未然,永遠是最好的應對辦法。
素材來源:設計e周、耳朵里的博物館、新京報、中新網、新華網等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設計e周、耳朵里的博物館、新京報、中新網、新華網等,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