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記者 揭明玥) 不僅能輔助辨識公路工程結構的安全風險,對工程進行全天候、自動化監測,還會自動預警,讓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事故化解于萌芽狀態。昨日,記者獲悉,在不久前落幕的第二十二屆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大會上,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技術團隊研發的“山區高速公路工程結構集群化安全監測預警技術及信息化系統應用”,奪得了“2020中國高速公路信息化獎——創新技術獎”。
據介紹,近年來,四川公路設計院在交通信息化建設方面投入巨大,持續開展著交通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技術的攻關。經過數年耕耘,目前已組建集起一支擁有專業人才、核心技術和先進設備的交通數字化業務團隊,并順利構建起以GIS+BIM平臺為支撐,貫穿公路工程設計、建造、運營、養護全壽命周期的技術體系。
此次獲獎的項目也是其中的碩果之一,主要由四川公路設計院工程結構安全智能監測中心(以下簡稱“監測中心”)的技術團隊進行研發。監測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項目突破了重重技術瓶頸,自主研發出“工程結構安全智能監測云”。
“這個監測云就好似在云端為項目織了一張安全網。”該負責人解釋,該項目應用了空天地一體化的現代勘測遙感技術,能輔助進行公路工程結構安全風險辨識、普查和分析,
錨定主要關鍵風險,優化監測指標體系設計,顯著降低監測系統建設運維成本。
同時,基于GIS+BIM+IOT(即“地理信息系統+建筑信息模型+物聯網”)底層數據平臺和多源異構數據融合技術支持,該項目實現了對橋梁、隧道及邊坡工程安全風險指標的全天候、自動化遠程監測。而在獨創的數據挖掘和智能算法、豐富的工程技術經驗及專家團隊的結合下,項目也形成了山區高速公路工程結構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及評估的成套技術,可為養管單位提供山區高速公路工程結構安全風險辨識分析、監測系統部署運維、自動預警與應急響應、智能評估與決策支持等貫穿全壽命周期技術服務。
“在這里,工程就像一名病人,通過這個系統應用,不僅能‘望聞問切’,而且在‘全息掃描’后還能‘對癥下藥’。”該負責人認為,這一項目之所以能獲獎,也是源于這三大創新技術。
目前,該項技術已陸續應用于四川省內雅西、雅康、西攀、仁沐新等多條高速公路的數十處橋梁、隧道、高危邊坡的安全風險監測項目中。通過工程實踐檢驗,其安全預警準確率超過80%,多次成功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事件,減少經濟財產損失。
依托這項技術,監測中心團隊已取得3項國家專利,其中2項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并獲得5項軟件著作權,主編了《四川省營運高速公路橋梁結構安全風險監測技術指南》等2部地方性技術指南,還有2部地方標準正在編制中,將于近期頒布。
對此,四川公路設計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獲獎,標志著該公司智能監測業務取得了階段性的技術成果,在進一步拓展智慧交通和數字交通業務領域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下一步,該公司將繼續迎著國家大力發展新型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的浪潮,致力創新打造泛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安全監測云平臺,構建“云上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養一體化信息管理系統”。
新京報記者 揭明玥
編輯 劉佳妮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新京報,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