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9月8日報道,經過一年多的修繕,具有兩百余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衡水安濟橋橋體和橋面修繕已基本完工。近日,卻有網友曬出衡水安濟橋修繕現狀:“正在鋪設的石磚,具有200多年歷史的標志性車輪印沒了,好好的古橋給毀了……”對此,有的網友認為是“破壞式維修”。9月14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系當地文物管理部門自行補配中孔橋面石,目前已責令停止施工。
▲網友拍攝的衡水安濟橋修繕狀況 圖據網絡
據《衡水日報》報道,衡水安濟橋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完工,坐落于衡水市勝利東路,2013年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百多年來,衡水安濟橋飽經滄桑,經過多次損毀、修建,距今年代最近的一次嚴重破壞是1937年被侵華日軍炸毀的石橋中孔,后曾數次進行修復。經上級部門批復、資金到位后,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于2019年5月開工。
據網友在網上曬出的衡水安濟橋修繕圖片顯示,衡水安濟橋是一座頗具規模的古代石拱橋,原有的石材寬大平滑,有些石塊布有裂痕,橋面中間有兩道車輛長期碾壓的車轍痕跡,呈現出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但橋面中間新鋪上一截平整的石材,原有的車轍痕跡也被新鋪設的石材截斷。
▲網友拍攝的衡水安濟橋修繕狀況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根據2016年國家文物局對《關于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立項的批復》文件中提到多項注意事項,其中包括該工程屬文物修繕工程,應“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等文物保護原則,保護文物及其歷史環境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辈⒁蟆吧钊敕治鍪瘶嫾蓜印嗔?、風化原因,客觀評估歷次修繕工程效果,在此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修繕措施。”還應注意“堅持最小干預原則……應明確石構件更換、補配標準,斷裂石構件應以粘接加固為主,不影響橋體結構安全的殘損石構件不宜更換?!?/p>
當紅星新聞記者向河北省文物局反映了網友描述的情況時,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處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此次衡水安濟橋修繕已經過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和河北省文物局批復實施。石橋中孔于1937年被侵華日軍炸毀,1956年當地群眾用木橋銜接,1982年時,此孔木橋被拆除,改為鋼筋水泥結構,此次修復當地將橋梁兩端的地面標高降低,“施工過程中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當地文物部門在清理橋面時發現中孔橋面位置為雜填土,就自行補配中孔橋面石,河北省文物局已責令停止施工,目前正在研究方案履行變更手續。”
對此,河南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馬少春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石質文物常見病害主要有文物表面生物病害、斷裂、表面(層)風化、裂隙與空鼓、表面污染與變色、人為破壞等。石質文物的保護主要包括:清洗、加固、防護三個環節。單從網友拍攝的圖片上看,衡水安仁橋局部的修繕方式應符合文物修繕并應遵循“最小干預”及“可逆性”等原則,中孔填補部分要保留古橋的原真性,“實際上石質保護,在全國都算是一個難題,比如石頭會出現風化、裂痕、松散等常見情況,如果處理不當,它就有可能出現松散。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分為若干個板塊整體加固,根據后期合理利用的方式不同,從而選擇不同方式的保護方案。”
馬少春還表示,“根據國家文物局對衡水安濟橋修繕立項的批復可以看出,按照文物保護的原則,修繕石橋要按照當地的橋梁建造工藝進行維修,如果局部文物損毀比較嚴重甚至缺失,在文物部門批準的前提下,我們在修復時一般會參照當地同一時期的原工藝、原材料去補充、修復缺失的部分。”
紅星新聞記者 王春 陳卿媛
編輯 郭宇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紅星新聞,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