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過江呵護生態
面向長江,鳥語花香。
宜昌伍家崗長江大橋工地塔吊轉動,一派火熱。這里正好是中華鱘保護區的核心區,中華鱘洄游繁殖棲息地。
是按傳統方案施工,還是一跨過江不驚擾中華鱘?
中交二航局項目生產經理丁剛梁介紹,設計圖紙幾經修改,2017年,大橋選定為“一跨過江”的鋼箱梁懸索橋,主跨達1160米,兩個主橋墩“搬遷”到岸上施工。為此,業主單位多投入一億元。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高壓線”,對新建長江大橋提出更高要求。
造橋,不讓一滴污水流進長江,這在大橋建設者中已形成共識。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采訪中看到,伍家崗、武穴、棋盤洲、鳊魚洲等大橋均修建泥漿沉淀池等設施,把污水分離為清水和泥土,進行循環利用,最大限度保證周邊的生態環境。
“隨著建橋含金量提高,斜拉橋、懸索橋一跨千米級已不是難題,這為橋墩盡量不涉水提供了技術支撐,實現過江大橋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徐恭義說。
沿長江實現“市市通大橋”
湖北為何在十三五發力建橋?
“補短板、強弱項,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省交通運輸廳重點辦負責人分析,湖北坐擁長江最長岸線,但過江通道總量偏少,有些地方靠輪渡過江,因遠距離繞行過江,增加物流成本。此外,像武漢等大城市過江通道日益擁堵。
武漢市交管局統計,到2020年底,武漢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80萬臺,比5年前增加175萬臺。而高德地圖的數據顯示,2015年,武漢擁堵情況在全國排名第12名,到2020年第三季度,武漢退居第23名。
“擁堵排名大幅下降來之不易。”武漢交通專家胡潤洲分析,三鎮隔江相望,城市斷頭路、瓶頸路較多,排堵保暢上,武漢近5年新增4座長江大橋,對過江能力大幅提升功不可沒。
統計顯示,武漢每天過江車流為100多萬臺次(含漢江),僅楊泗港大橋每天通行車輛8萬多臺次,為市民增添一條快速出城路。
橋通物活。在助推地方經濟上,座座新建大橋更是“功臣”。如嘉魚長江大橋,是咸寧市的第一座長江大橋,通車后標志著湖北沿長江實現“市市通大橋”。棋盤洲長江大橋緊鄰黃石新港棋盤洲港區,開通后將帶動“公鐵水”多式聯運。
“方便一地群眾,帶動一處經濟。”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質量監督、安全監管、科技創新,落實橋梁全壽命安全監控理念,把每座長江大橋打造成百年精品橋,助推湖北由交通大省邁向交通強省,為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提供交通保障。
“長江之腰”的湖北,十四五還有新氣象。根據規劃,到2035年,我國規劃布局長江干線過江通道276座,其中湖北省69座。2025年前,我省將重點推動實施新港高速雙柳長江大橋、軍山長江二橋等項目。
湖北十三五建成的11座長江大橋
1。秭歸長江大橋(2019.10通車)
2。宜昌至喜長江大橋(2016.7通車)
3。荊州長江公路大橋(2019.10通車)
4。石首長江大橋(2019.10通車)
5。嘉魚長江大橋(2019.11通車)
6。沌口長江大橋(2017.12通車)
7。楊泗港長江大橋(2019.10通車)
8。青山長江大橋(2019.12建成)
9。棋盤洲長江大橋(2020年12月18日通過交工驗收)
10。武穴長江大橋(2020年12月25日通過交工驗收)
11。宜都長江大橋(2020年12月2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公布了《省人民政府關于宜都長江大橋設置收費站有關問題的批復》,同意對通行宜都長江大橋的機動車輛收取通行費。)
湖北十三五在建五座長江大橋
1。 伍家崗長江大橋(在建,2017年2月開工)
2。 赤壁長江大橋(在建,2018年3月開工)
3。 燕磯長江大橋(在建,2020年10月開工)
4。 鳊魚洲長江大橋(在建,2017年11月開工)
5。 雙柳長江大橋(2020年12月7日開工)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石斌 潘慶芳)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湖北日報,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