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月25日訊
(記者 鄭楊)1月25日上午10時18分,國內首座以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為設計理念的橋梁——由中鐵大橋局施工建設的調順跨海大橋順利合龍,比原計劃提前2個月完成了施工任務,為大橋早日實現通車奠定了基礎。
調順跨海大橋位于廣東省湛江市北部,全長約9.36公里,跨越湛江灣連接湛江市東、西兩岸。大橋主橋全長591米,主跨296米,為雙塔雙索面斜拉橋,為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80公里。大橋作為湛江“一灣兩岸”的重要連接載體,以“風調雨順,湛江紅門”為主題,集交通要道、海灣景觀等于一身,建成后將成為湛江灣上一座堪稱“實力與顏值擔當”的城市地標式橋梁。
中鐵大橋局調順跨海大橋項目部項目經理戴軍翔介紹,今年受疫情影響,工期任務非常緊迫,且由于移動模架現澆箱梁結構復雜、工序繁多、預應力索及鋼筋密集,導致“搶工期”變得十分困難。為減少疫情和項目前期主橋方案變更等因素對工期的影響,項目部對施工方案進行優化,舍棄了“先塔后梁”的施工方案,改成了“塔梁同步”施工方案,不僅搶回了因疫情耽誤的工期,還提前完成了施工任務,確保了大橋順利合龍。
大橋主梁采用扁平流線形全封閉鋼箱組合梁形式,分六種類型,合計梁長591米,共53個梁段,按照墩頂塊架設、懸臂拼裝、邊跨合龍、中跨合龍的順序進行階段施工。橋面板在存板6個月符合設計要求的齡期后,在廠內與鋼箱梁進行疊合施工,再“漂洋過海”2000多公里,運至調順跨海大橋橋位處進行架設。為解決遠運距和航運資源緊缺的難題,項目超前規劃,提前與廠家溝通聯系,根據天氣合理安排。自2020年5月29日大橋首片鋼梁架設開始,8個月就完成了全部鋼梁架設任務。
此外,大橋建設過程中還克服了一系列困難,如大橋主墩毗鄰航道,地質條件復雜,潮汐頻繁,潮差流速大,大型設備及臨時設施抗風要求高、風險大等等。面對困難,中鐵大橋局在施工過程中大力引進先進的智能工裝設備,改革創新施工工藝。為確保工程質量,大橋主塔采用與港珠澳大橋一樣的環氧鋼筋、C55海工高性能混凝土,外表面均涂裝防腐材料。
據了解,調順跨海大橋是湛江市首個PPP項目,為廣東省重點工程,建成后將構筑起湛江市“北連高速、南通港區、西進城區、東接機場”的對外快速連接通道,改變市區交通格局,促進區域開發和城市發展,對推動湛江迅速融入、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起著重要的作用。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文章來源52監測網,本文轉載自百家號作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