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須接觸就能為橋梁“問診把脈”我市試點建設橋梁非接觸式變形監測系統
近日,寧波市政設施中心在新芝蘭橋試點布設了一套全新的橋梁應力應變監測系統,僅僅通過光學測量,就能精準評估出橋梁的“健康狀況”。
“布設于新芝蘭橋上下游的兩組圖像采集器,是這套非接觸式變形監測系統的‘眼睛’。”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市管理局)市政部門相關負責人說。據介紹,這雙高約兩米、自帶太陽能電池的“鷹眼”,遠在300米開外就能精準識別0.01毫米以內的微小形變。
得益于高精度圖像采集器和先進算法的投用,非接觸式的“把脈”才得以實現。記者了解到,傳統的橋梁應力應變監測工作需要鋪設近千米的線纜,耗時至少一個月,不僅工作效率低,監測范圍也較為有限。新系統的投用免去了監測點及傳感器的布設,極大簡化了橋梁監測的前期工作,還讓以往橋梁監測的死角“無所遁形”。
將“所見”轉化為“所知”,需要“鷹眼”背后的超強“大腦”。“寧波橋梁監測管理中心是國內首個大型城市橋群集中在線監測管理平臺。在這里,圖像采集器采集的數據將轉化為形象可視的色塊和線條,精確反饋橋梁上各點的實時狀況。”市政橋梁管理所相關負責人王學良說。
據介紹,在這顆超強“大腦”的運算下,工作人員能夠對橋梁結構及部件應變、位移、受力等情況進行連續監測、快速分析和評估,從而及時把握橋梁的非常規性變化情況,及時觸發預警信號,為橋梁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和指導。而橋梁非接觸式變形監測系統的引入,將進一步推進寧波城市橋梁管理工作向智能化、信息化發展。
“近年來,國內橋梁高架匝道側傾事故時有發生,市橋梁監測管理中心將繼續發揮其‘智能管家’和‘專業醫生’的功能,進一步排查重點隱患設施,推動動態稱重系統建設,為全市人民提供一個更舒適、更安全的出行環境。”相關負責人說。
(文章轉載自52監測網,本文由52監測網上傳并發布,本文僅用來學習及交流,侵權刪)